家校合作,既能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、教师的教育方法,也能使我们更加了解家庭环境,了解学生,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和思想状况,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,更具实效性。 结合多年的家访经历,我深知大部分学生是非常欢迎老师家访的。为了不厚此薄彼,不使他们失落,家访开始前,我会开展“邀老师来我家”家访征集函活动,让孩子写上想邀请的老师及邀请的理由,这样的活动颇受孩子欢迎。然后,我根据征集函的内容进行筛选,确定最终家访名单。通过这一看似简单的活动,我获益颇多,既收集到了有关学生的第一手资料,包括家庭状况、日常生活等情况,又可以事先做好备案:哪些学生是较为迫切需要走进他们家庭的,家访时需要解决什么问题,怎样入手,预计收到什么效果,等等。 走进学生家,坐下来与家长进行沟通,既解决现实困难,又增进彼此信任,这就是家访的意义所在。在家访中,教师是学校的形象代表,教师的言谈举止直接反映着一所学校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。家访不只是老师了解学生家庭的过程,同时也是家长认识老师、了解学校的过程。这时的我们要耐下心来倾听,要把家长和学生作为平等的个体,亲切友好地交谈。 每每家访结束,我会邀请家长、孩子与我一起合影留念,用相机留住美好的瞬间。一方面给自己的教育生涯增添一抹难忘的记忆,另一方面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真情,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用心。在这样和谐的环境中,大多数隔阂、误解会迎刃而解,大多数疏远会变得逐渐亲近。 目前,信息时代下的家访工作正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:短信家访、电话家访、网络家访等层出不穷,这无疑为传统家访工作开辟了新天地。在传统家访中注入新时代的元素,这是时代的需要,更是教育自身的需要。为此,我在坚守家访这种家校合作主要途径的同时,也尝试探索家校合作转型之路。 传统的家访方式往往集中在学期末或开学初,家访工作时间紧、任务重,因此许多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。再则,有时尽管家访之前备足了功课,也注重了交流的技巧,但由于各方面的限制,教师对家长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指导很难完全到位。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,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。我一直坚信,好的家庭环境、好的家长才能带出好的孩子。因此,对家长进行专业的引领是非常有必要的。 基于此,我开设了具有班级特色的微课程——“星课程”。“星课程”的形式从一开始的“我给家长上课”,到“家长与家长的分享”,再到“学生和家长一起上课”,螺旋梯度上升。微课程的内容从“名师导读”到“亲情对对碰”,从“班花班草诞生记”到“亲子共读,温馨一刻”,根据教育孩子的需要,逐渐帮助家长厘清孩子成长中各种困扰的原因和解决办法。 除此之外,我还探索不一样的家长会。近年来,我根据班级实际情况,采取不同的家长会形式作为传统家访的一种延伸和拓展,让家长参与研讨,在研讨中获得启发。 比如,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到来,班内不少孩子多了弟弟妹妹。从之前的“唯一”变成现在“被遗忘的角落”,不少孩子内心是有困扰的,这既不利于学习,也不利于成长。于是,我事先摸清有二孩的家庭,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,然后邀请孩子的爸爸妈妈共同参加相关主题的家长会。会上,我们回顾了孩子小时候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幸福时光,通过亲子游戏感受幸福和快乐,孩子们再和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,最后以“我和妹妹(弟弟)共成长”为主题创作一个“家庭树”。通过这样的家长会,解决了家庭的“二孩”之恼。 家校合作是一门课程,只有心与心相通,才能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同盟军,才能让家校合作更走心,更有温度。 (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宁波市海曙中心小学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