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访,历来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但是,随着时代的发展,传统家访内容和形式的单一化、浅层次化,与儿童个性化、多元化发展需求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。如何解决这个矛盾,让家访成为一件有尊重感、有温度、有故事、有美感的事情呢? 提前沟通,充分准备——让家访有尊重感 让家访有尊重感,就要做到提前沟通、充分准备。 首先,要与学生做好沟通工作,让学生有心理准备,消除“家访就是告状”的心理阴影。记得一次家访,对象是一名刚转学来的孩子,学习基础薄弱。我们刚到孩子家,就感觉到浓浓的“火药味”,原来孩子妈妈以为是因成绩而来,感觉“脸上无光”,就打了孩子,爸爸一脸愁容,局促不安地站着……当我们解释说明家访的真正目的后,孩子妈妈一下释然了。我想,如果当时家访提前跟孩子、家长做好沟通,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。所以在家访前,班主任有必要跟孩子做好沟通,让孩子彻底放下“心理包袱”。 其次,与家长提前沟通,确定家访时间。现在的家长工作都很忙,生活压力大,班主任应该提前与家长确定时间并说明家访的目的,让他们消除紧张与抗拒的心理。 沟通从心开始,家访前与孩子、家长做好充分沟通,会拉近心与心的距离,使家访更有尊重感。 一个小小的约定——让家访有温度 班主任不应该只是一个古板、只会教育人、贵为师长的形象,我始终相信“亲其师,信其道”。 家访前,班主任可以和孩子来一个小小的约定。比如,老师要去你家做客了,你可以穿最喜欢的衣服迎接老师吗?如果是女孩,可以说,老师去你家做客的时候,我们梳一样的发型吧!面对爱打游戏的孩子,可以说,你可以教老师打游戏吗?我们一起玩一次!面对爱读书的孩子,可以说,你能带老师参观你的书房吗?可以给老师推荐一本书吗…… 班主任也可以跟孩子约定一个小小的“进门暗号”,这个“暗号”可以是师生对读一句诗,可以是猜一个谜语,也可以是成语接龙,要让孩子感觉到这是老师与他之间独一无二的“秘密”。 总之,家访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独特喜好,跟他们来一个新鲜有趣的小约定,能让家访更有温度。 讲究家访艺术——让家访有故事 有人说,家访是融心理学、教育学、社会关系学等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教育艺术。因此,家访时要注意方式方法,让家访更具艺术性,更有故事性。 传统家访主要以谈话形式进行,教师占主导地位,而当下的家访应该是形式多样、机动灵活的。 比如,“民主家庭会议”的形式。孩子主持会议,老师“旁听”。针对孩子某个阶段的表现,家庭成员谈谈自己的看法。最后,班主任作为观察者和倾听者提出建议与期望,让家庭教育更加到位。 比如,“圆桌会议”形式。班主任担任主持人的角色,针对孩子最近的表现抛出问题,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发表看法。孩子也平等地参与其中,拥有自己的话语权。 总之,家访不应该只拘泥于单一的谈话,形式上应该灵活多样,有创新性,有故事性。 帮扶式家访——让家访有美感 以往的家访都是随着一张“家访记录总结单”结束的。这样的家访是机械的,缺少“美感”。当下的家访应该是充满美感的,应该以成就一个家庭的幸福为结尾。 我认为,新样态的家访应该摒弃“一次性家访”,建立“帮扶式家访”制度。它是以持续时间长为特点、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家访形式。就像国家扶贫计划一样,绝不是一次扶贫行动就可以让“贫困家庭”脱贫。家访也一样,不是一次家访就可以完全解决问题,所以要做有计划、有帮扶、有成就的家访,真正帮助孩子,努力成就家庭的幸福。 最后我想说,假如我是一个孩子,我希望家访是以沟通为前提的,是有尊重感的;假如我是一个孩子,我希望家访是新鲜有趣的,是有温度的;假如我是一个孩子,我希望家访是以平等为原则的,是有故事的;假如我是一个孩子,我希望家访是以成就为目的的,是有美感的。当家访成为大家期待的一次美好相遇,那么我们心中的新样态的家访就真正实现了。 (作者单位系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实验小学五洲观澜校区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