爷爷土得掉渣的家训里藏着金子
贾昊宇
来源:中国教育报
每当我踏入迷途不知如何向前,每当我历经生活中的艰难险阻,每当我感觉人生充满了矛盾困苦,爷爷生前曾说过的那些话,总会萦绕在我耳边……
爷爷一生安分守己,没有什么大学问,他的所有生活智慧和治家格言都来自人生经历的积淀与磨砺。因为家里不富裕,供不起爷爷在正规学堂受教育,爷爷只在地方筹办的义学家塾学了点《三字经》《千字文》。幼时这点基本的识字教育,积淀下爷爷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,也让他在未来的岁月中不断砥砺自勉,直到晚年依然坚持每天读书看报,不断学习新知并勉励后辈一心向学,他一生智慧凝结成的家训也得以代代传承。
“过河拾个元宝,蹚水不亏人”
因爷爷所受教育有限,从他口中传授下来的家训听起来像民间俗语。一开始只是觉得俏皮有趣甚至土得掉渣,但长大后就慢慢懂得了其中所包藏的内涵和生活智慧,比金子还珍贵。
“过河拾个元宝,蹚(汤)水不亏人”这句话,我最早是在儿时的饭桌上听到的。我小时候有挑食的毛病,去爷爷家中吃饭时,看到粗粮、豆米汤这些很少见到又卖相不佳的饭菜,自然不愿动筷。爷爷没有连哄带劝地逼着我吃下,而是给我讲起他儿时的故事。
爷爷说小时候家里只有过节或者来客人的时候才能吃上豆米汤,黏糯的豆子特有的清香特别令人难忘,所以直到现在他还爱吃。听着爷爷津津有味的描述,再看到饭桌上的粗粮和豆米汤,忽然觉得它们一改以往平淡无奇的卖相,变得香甜诱人了。爷爷一边笑眯眯地看我有滋有味地大口吃下饭汤,一边慢悠悠地说道:“这就是‘过河拾个元宝,蹚(汤)水不亏人’,不管是穷是富,最离不开的就是这一碗豆米汤?!背ご蠛?,我渐渐理解了,一碗平平无奇的豆米汤,才是生活的本真。
爷爷的这句家训,其实还有着另一层内涵。从我记事时起,印象中爷爷几乎没有发过脾气,每天脸上都挂着淡淡的笑容。小时候我问过爷爷为什么开心,爷爷总会说因为生活过得值,但究竟是怎么个值法,爷爷也说不出来。
记得有一次居委会分发单位节日福利,我跟着爷爷一起去领。爷爷拿到我们家的一份礼盒后,从中分了一半交给我,让我送给楼下的杨奶奶。当时我还小,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自家东西平白给别人。爷爷说杨奶奶家里困难,大家多帮衬着是应该的,有时候吃点亏,其实是福气。我一直记得这件小事,也一直想不明白吃亏怎么会是一种福气。长大后我才慢慢开始懂得,爷爷仿佛蹚水甘愿弄湿衣服,是为了对岸更有价值的东西,对他人的帮助就是河对面的元宝,表面上看似吃亏,但终究上天不会亏人。
“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”
我所在的大家庭,并不是家风非常严格、教导子女处处守规矩的那一类,自打我记事起,就感觉爷爷奶奶及父母长辈对小辈都非常亲近平和,不会居高临下地讲很多大道理。但有一句话是爷爷经常强调的,不管是分享自己过往的生活经历,还是当我们遇到矛盾困苦,爷爷总会说起“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”这句家训,也正是爷爷用一生所践行的。
爷爷的前半生其实过得并不顺遂,小时候兄妹多生活困顿,曾经真的饿到要吃糠和树皮来填饱肚子。日本侵华战争时期还受到日军的欺压,被迫屈辱地学日语。抗战初期,爷爷村子旁边的河中曾落下过一枚炸弹,幸好爆炸时爷爷躲得远,才没有被当场炸死。
这些早年的苦难并没有把爷爷压倒,也没有让他成为逆境的俘虏、天天抱怨世道不公。即使在最艰苦的岁月里,爷爷只要自己有一口吃的,就要分出几份来给兄妹们。虽然被迫学日语,但看到任何有汉字的海报、宣传单,就会认真记下来,千方百计让自己多识得几个中国字,铭记自己永远是中国人。
跟我谈起这些往年的艰辛时,爷爷并没有沉浸于对苦难的缅怀,反而以非常恬淡的心态表示,这些都过去了,现在过得好比什么都开心,重要的是即使当年穷困也没有做过什么亏心事。爷爷总是通过这些故事告诫我,要做个好人,不用执念于未来会怎样,“但行好事”,比什么都重要。
“人是命定,事为天定”
一大家人过日子,家人之间难免会有矛盾,有暂时过不去的坎儿。每当遇到这种情况,作为家里的长辈,爷爷总会教导我们“人是命定、事为天定”的道理。爷爷从不以传统大家长自居,从不用耳提面命的说教强迫,而是把家人单独叫过来,仔细听他们说哪里有难处,再慢慢地调解疏导。爷爷总是告诫家人在做好自己的情况下,对待别人要懂得适时放下,很多地方不必过于钻牛角尖,在爷爷的循循善诱下,家中的矛盾往往都能得到化解。
爷爷的这句家训,并不是说人生只能由老天掌握,而是提醒我们面对事情时要学会放下,他也同样把这句话应用在自己的人生之中。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,爷爷刚刚得知自己已是肺癌晚期时,情绪动荡了一段时间,后面慢慢走出了消沉,努力在意志尚清醒时认认真真地过好每一天,并对人家悉心的照顾表示由衷的感激。
那段时间我伴在爷爷身边,有时掩饰不了自己的悲伤情绪,爷爷还会劝我,人是命定,事为天定,不必过于伤心,他这一生过得没有什么憾事,已经非常满足了。其实我知道,爷爷不是真的不在乎生前和身后之事,而是不陷于这种执念,尽量为家人减轻情感负担,为子女做好表率,踏实豁达地过好人生最后的每一天。
爷爷已经离开我多年了,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与梦境中。爷爷所授家训中的那些智慧与精神,早已渗透于我们的血液,成为一种永葆不坠的家族认同。
(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