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探索中实践 在实践中探索
——华池县列宁学校课程建设概述
尊敬的各位领导、各位同仁:
大家好!
十分荣幸能有这次与大家交流学习的机会,下面,我把列宁学校课程建设中的一些尝试和做法与大家做以分享,诚请各位给与帮助和指导。
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,课程建设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。近年来,我校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,坚定不移地实施课程改革。从开始的迷茫彷徨,摸着石头过河,到如今的柳暗花明,课程的实施水平不断提高。
一、在质疑与困惑中,确立三级课程
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(试行)》规定学校要实施国家、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体系。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》又明确指出,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课程,内容由学校开发为主、全面实施,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,提升对自然、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,形成价值体认、责任担当、问题解决、创意物化等意识和能力。
我校又地处关中文化和塞外文化的交融地带,既有关中的崇文之风,又有塞外的尚武之气;既有典雅的琴棋书画诗,又有北地特色的剪纸、民歌、唢呐,加之南梁红色资源丰富,这些,都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。
但课表已被国家课程“塞”满,教师的工作繁重,哪有时间、哪有能力去开发校本课程?多元课程是否会影响质量的提升?……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。只有消除这些困惑和疑虑,才能有效地进行课程建设。
创新“135”高效课堂模式,还时间于三级课程。过重的课业负担会影响学生的发展,扼杀学生的特长。我们大胆改革,取消传统的教案,实行学案导学;取消语文、政、史、地、生等课外作业,实行单元活页作业,保障了学生课堂上思考练习的权利,偿还了自主发展的时间,保证了校本课程、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时间,实施三级课程进课表、入课堂。实践证明,三级课程的实施不但没有影响教学质量,反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,学风更加浓厚,成绩不断攀升,实现了减负与增效的双赢。
高位嫁接教育思想、凝练改革思路,以“1410”红色教育工程和“135”模式高效课堂改革为抓手,坚持以国家课程为核心,实施校本课程、地方课程、德育课程、兴趣活动的一体化开发,全面整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。经过持续实践,形成了共识:多元化课程不但不会影响质量,而且能整合资源,激发兴趣,有效助推质量提升,课程建设是有必要的、有价值的。
二、在教师培养中,提升课程意识
苏格拉底说“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。”“点亮一名教师,就能点亮一批孩子。”我们坚持走出去,请进来,加强校际交流,与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结为联谊校,高位嫁接教育思想;与北京望京实验学校等学校结为合作校,吸纳先进经验;依托美丽园丁项目,与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结为手拉手学校,签订《对口帮扶协议》,瞄准培训方向,厘清培训思路,明确培训路线图。我们要求教师培训前,收集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,做到有备而学;培训中,认真学习、反思解决问题;培训后,积极整理笔记,撰写学习心得,进行扩散培训,一人一个专场报告会,发挥辐射带动作用,最大限度的传递培训信息,内化培训成果,扩散培训效应,共享教育智慧。目前已分七批选派51名教师赴京跟岗培训,选派12名三好学生代表赴京研学旅行,北师大实验小学吴建明校长、黄珊书记、王莹校长、马骏校长分四批带领专家团队14人来校进行了课堂示范、引领,课堂诊断、指导,专题讲座、答疑解惑。向名师学习,为老师打开了一扇通往成才的智慧之窗;向名校学习,催生了课程信心,引领了课程行动,点亮了教师的课程心灯。
三、在课程开发中,感悟课程魅力
挖掘地域特色,开发人文素养课程。坚持红色教育丰厚底蕴,实施“1410”红色教育工程(即传承“面向群众,坚守信念,顾全大局,求实开拓”的南梁精神;开发“红歌演唱”“南梁腰鼓”“南梁历史人文剪纸”和“红色经典吟诵”四种红色课程;实施每年栽植一棵常青树,每期聆听一次革命传统报告,搜集一篇南梁英雄史料,撰写一篇歌颂家乡的文章,学唱一首红色歌曲,观看一部红色影视剧,学讲一个红色故事,瞻仰一次革命纪念碑,参加一次便民实践活动,每天做一件有益于他人的事。“十个一”红色主题活动)通过丰富的课程,让红色教育“入眼、入耳、入脑、入心”,使学生“真学、真懂、真信、真用”。
坚持阅读涵养品质。开放图书馆、设立班级流动图书室、校园开放图书柜,方便师生阅读,让所有教室都成阅览室。编印《千秋星火耀童心》《长使丹心贯日月》《红星照耀陕甘》等校本教材3000余册,循环使用。举行经典诵读竞赛、诗词朗诵赛、读书沙龙、读书征文评选、读书笔记展评、走进春天等主题活动,打造共读共写共成长的共同体,丰厚知识功底与内涵。开展读书标兵、阅读之星、书香班级评选等活动,激励师生崇尚阅读,提升境界。举行故事演讲赛、辩论赛等阶梯式口才训练活动。升旗仪式、节庆活动主持均让给学生担任,红领巾广播站,实行班级轮流担任撰稿、主播任务,锻炼学生口才,展示学生风采。
倡导健康理念,构建体育健康课程。学校坚持“以人为本”、“健康第一”的体育工作理念,探索体育工作新抓手和新载体,“让阳光体育惠及每一名学生”,使学生生理、身心得到健康发展。坚持开展篮球、足球、排球、乒乓球、田径等兴趣队训练,坚持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,有效融合“体艺生科2+1+1+1”项目,不断创新大课间活动形式,使大课间活动“课程化、品牌化”,自主开发了南梁腰鼓、刀术、棍术、剑术、太极扇、竹竿舞、韵律操、兔子舞、韵律操等校本课程,举行球类运动会、田径运动,搭建展示平台。形成了“师生全参与,级级有项目,班班有特色”的活动格局。
还童趣给童年,研发益智游戏课程。基于“会学习、会做人、会生活”的育人目标,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,坚持课程化、生活化的育人方式,整合开发了童话乐园、童谣、电脑动画、诗文吟唱、梦幻魔方等益智游戏类课程,以课程促使学生在认知、情感和态度等方面和谐发展。
推进每月一事,构建公益实践课程。从“学会吃饭”“学会过马路”“学会礼貌用语”等常规做起。把“每月一事”与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结合起来,与红色教育“十个一”结合起来,开发公益实践课程,拓展校本课程外延。聘请公安、消防等专业人士做专题报告,举办学生心理辅导、青春期教育等讲座,开展社区卫生保洁、主题宣传、扶贫济困、废品回收等体验式活动,成立“水滴杯”环保公益服务队、环境保护志愿者服务队、“学雷锋树新风”服务队等公益组织,举行晚秋南梁摄影展、植物叶子粘贴画展等活动,引导学生走进自然、走进生活。不断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,引导学生热爱生活,关注社会,形成多元价值观。
整合课程资源,构建艺术审美课程。在全面整合艺术教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,融合体艺生科2+1+1+1项目和“七个100”工程,构建艺术审美课程。开设绘画、书法、剪纸、舞蹈、声乐、器乐等课程,举行才艺展示、书画展评、文艺汇演等活动,搭建艺术教育平台、展示才艺舞台,努力创设精神乐园,拓展艺术课程空间,丰富艺术课程内涵。尝试走班选课,利用早晨和下午两个时段进行授课,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不同的课程,避免特长师资短缺带来的矛盾,以此发展学生兴趣特长,提升审美素养。
四、在探索中,形成课程体系
教育无边界,课程需融合。打破学科壁垒,追求共生效应,坚持让课程走进生活,让生活回归课程,寻求课程融合,形成课程活力。化学教师举行禁毒知识讲座,实行化学、科学大手拉小手实验教学活动,中小学生同坐一室,让学生人人为师,个个可学。生物教师组织食品安全讲座,学生策划,学生讲,师生点评,举行“我爱生物”综合实践活动,地理教师举行“创意中国行政区划图”展评,历史老师举行“重走长征路,熔铸民族魂”体验活动,数学举行“趣味数学画报”展评、“趣味答题”竞赛,美术老师举行“学画京剧脸谱,感受国粹魅力 ”体验活动,音乐老师举行“才艺展示”。体育举行趣味比赛……,打破了学科壁垒,形成了以人文素养、公益实践、艺术审美、益智游戏、体育健康为主体的“1+5”课程体系,生成了红色课程文化。
五、在实践中,谱写精彩华章
三级课程的实施,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特长发展、教师专业发展、学校内涵发展。师生在各类活动中屡次获奖,学校荣获全国首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艺术学校、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60多项,办学事迹被中央、省市主流媒体多次宣传报道。
总之,课程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,我们的工作,还在探索中。历经课改洗礼的列校人将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,躬行实为,依托北师大实验小学的雄厚力量,做大、做强、做精学校课程,并使之品牌化,让课程助力质量提升,助力生命精彩启航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