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师必须是永远跟着时间一起前进的人,永远也不能是知识贫乏、学问浅薄的人。
陈垣(1880—1971年),著名史学家,教育家。1922年底至1923年,担任北洋政府教育次长,并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等;1926年任辅仁大学副校长、校长。1952年辅仁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合并,担任北师大校长直至去世。代表作有《史讳举例》《??毖屠贰对饔蛉嘶肌返取?/p>
陈垣,中国现代闻名四海的史学大家,被毛泽东称赞为“国宝”大师,在教育领域也功绩卓著。
陈垣先生从18岁开始做教师,先后教过蒙馆、幼儿园、小学、中学和大学,直至成为大学校长,依然未曾离开三尺讲台。他一生从教70载,门下精英辈出,在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陈垣先生早年的科举路并不平坦,但这些经历却让他熟读经书,并对古代教育方法的不足之处有切身体验。所以,当他第一次正式做教师时就定下规矩:绝不对学生进行任何体罚。这样的规定受到许多学生家长的欢迎,并引起其他蒙馆和私塾的重视。
8年后,陈垣先生进入国民小学堂,担任村小学教师,包揽了国文、算学、博物、体操及歌唱等各门课程。年轻的陈垣在教学方法上与其他人不同,除了讲授课本知识外,还在课余带着孩子们远足和采集标本,令孩子们觉得十分新鲜。此外,他不像其他老师那样穿着长褂,而是带头穿“操衣”(即制服),显得很精神。于是,学生们越来越喜欢这位“新式老师”,师生感情变得越来越融洽。在教小学的同时,陈垣先生也兼任广州义育学堂的中学教师。他向学生宣传反对专制统治的思想,受到学生们的欢迎。有的学生在陈垣的影响下,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。
而立之年过后,陈垣先生从光华高等医学校毕业,留校任助教。他的教学方法有一个显著特点,就是多采用直观教学法。没有挂图,他便手动临?。幻挥薪馄士蔚慕叹?,他便到郊外乱坟堆里捡拾零散骨骼。这种教学方法,使陈垣先生得到学生的敬佩与喜欢。与此同时,陈垣先生还创办义学,收容孤儿,并创建平民中学,作为孤儿工读园的后续学校。这些学校以功课好、纪律严而闻名北京。
上述办学执教的经历和文理兼修的背景,使得陈垣先生在40岁后担任教育部次长时游刃有余。他同时身兼京师图书馆(今国家图书馆前身)馆长和北京大学国学门导师等职务,并且未曾放松对平民中学的管理和教学工作。
即便如此,陈垣先生随后掌教辅仁大学,仍令外人觉得十分惊讶。但在熟悉内情的人来看,陈垣先生从事高等教育的领导与管理工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。首先,他长期从事历史学教学和研究,具有深厚的学术素养;其次,他有丰富的社会关系,有助于辅仁大学的注册立案。再次,最重要的是马相伯、英敛之二位先生对他的赏识。英敛之先生年长陈垣先生17岁,马相伯先生年长陈垣先生40岁。他们三位常在北堂图书馆借书看书,渐渐成为忘年之交。陈垣先生接任校长后,在教师聘用方面不分党派、出身,他的办学理念也逐条贯穿到办学实践中。
陈垣先生办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师资。他多方聘请名师,注重教师的真才实学,不计教师的文凭和出身,让沈兼士、陆宗达等良师云集辅仁。二是国学教育。他把“发展中国固有文化”当作办学的核心,规定“国文”为文理科学生的共同必修课。三是办学中教学和科研并重。在注重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设立研究所,开展伤寒疫苗研究。同时,陈垣先生率先垂范,展开断代史、专题史的研究,使得本校的国学研究享誉世界。四是非常注重校园文化建设。他从刊物、社团、文体活动等多方面入手,令辅仁学子生机勃勃。
令人敬佩的是,无论工作多么繁忙,陈垣先生始终保持谦虚审慎的学人风范,始终坚持亲自授业,金针度人。在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后,陈垣先生继续出任校长,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,实现了他的毕生夙愿——“芬芳桃李人间盛,慰我平生种树心”。
(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敬德书院)
《中国教师报》2018年02月07日第13版 版名:教育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