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宁学校理科教研组,以新的课改理念为导向,以教师为主体,以实践活动为动力,以课题研究为载体,科学有效地开展了-系列教研工作。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,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,全面提高教学质量,扎实有效地开展理科学科研究,开创了列宁学校理科课改新局面。
列宁学校理科教研组共有组员18名,3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11人,达到总人数的59%,整体较年轻。组内有高级教师2人,中级教师3人,初级教师6人,未定级7人,全部为本科学历,组内既有德高望重的前辈,又有年富力强的中流砥柱,还有敢拼敢闯的可畏后生。他们互敬互助、互帮互学,合作中谋进步,竞争中求发展,工作热情高;爱岗敬业,严谨治学,尽职尽责,爱心施教。他们是一支潜力较强、向心力较强、战斗力较强的三强团队。
一、深化教学改革,走创新发展之路
1.在列宁学校理科教研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,一起研究出了列宁学校的“135”适学型高效课堂模式:一个核心(学案导学);三种方法(自学梳理——探究展示——巩固提升);五个环节(自主学习——互动交流——点拨解疑——检测纠错——小结评价)。它成为全县样板,为理科教学保驾护航,指引方向。
2.每学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开课,如新进教师的汇报课,骨干教师的示范课,外出学习教师的研讨课。每人每学期至少要上一节公开课,全组教师随堂听课,领导随时推门听课。教研活动中以听课+交流+反思的模式进行,组员们边听边思考教学流程中哪些教法、学法、教学手段更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,学生更易于理解。课后大家根据教学效果进行评课,虚心听取领导的点评和指导。随堂听课的老师也根据自己的体会,用科学的眼光,以理论认识的高度评出本课执教的优缺点及改善措施。促使组内教师在自己执教时汲取他人长处,同时在课堂上自觉纠正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,真正使研究课起到典型引领的作用。
二、实施青蓝结对,促新老优势互补
年轻教师赵小戈、张揆健、刘琛、杨富娟、张娇等几位青年教师虽然知识丰富、激情满怀,但教学经验不足,为此,理科组配合教务处,组织开展了青蓝结对帮扶活动,由王省红、李雪玲,徐磊、龙海燕、李博几位经验丰富、教学成绩优异的教师为师,带领帮扶青年教师。自从开展结对活动以后,师徒之间互相听课不少于10节,通过互相学习总结经验、不断修正、优势互补,并在学期结束时做好总结。结对这一年多来,杨富娟、赵小戈和王明倩老师的进步明显,教学成绩优异,教学水平显著提高,得到了学生家长以及校领导的一致好评。通过青蓝结对活动的开展,青年教师迅速成长,而老教师也吸收了青年教师的新思想新观念,最终构成了你帮我赶,你赶我超的良性竞争与合作的教育教学氛围。
三、组织集体备课,凝教师团队智慧
理科教研组按年级分为六个备课组,常规教研以备课组为主进行集体备课,每周一次。每组统一教学进度,统一资料,统一测试,既有分工又有合作,这样不仅仅提高了年级的成绩,又增强了年级教师的教研氛围,做到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。他们将每周三第一节晚自习做为各备课组老师集体备课时间。要求老师们对教材资料(某一典型课例)深入钻研,查阅资料,从重组教材入手,就知识的编排结构一点一点地琢磨、推敲,从三维目标的整合上,精心选取教法,找准学法,安排教学流程。然后由中心发言人写出详实的说课材料,其他教师写出简要的说课材料。由中心发言人重点说课。说教材、教法、学法、教学过程、理论依据。其他教师发表意见,共同商议,确定适合学情的教法、学法及教学程序,写出教案,然后上课,确保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。
在理科教研组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下,理科教学成绩遥遥领先,连年位居全县前三,而且在教科研方面也硕果累累,王省红老师省级课题《农村初中理科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》于2017年立项,并于2020年5月结题,他的《打造红色校园,传承红色精神》一文也于2021年在《名校文化博览》中发表;姚勇老师参与的课题《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》于2020年9月结题;李雪玲老师的论文《探析初中理科教学中如何渗透理科思想方法》在《速读》发表,《提高初中理科课堂提问实效性的探究》一文在《新课程》中发表,《“线上+线下”混合教学模式在初中理科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》一文在《理科爱好者》中发表。在学科竞赛方面,李雪玲、杨富娟老师在华池县初中理科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,谢小勇老师在“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”赛课活动中获二等奖;校级“先进教育工作者”、“优秀班主任”“教坛新秀”更是不胜枚举。
对于未来的发展,理科教研组的成员们信心百倍,在他们的努力下,会逐渐形成勤学善思实干创新的教研风格;不怕困难,勇于应对挑战的教研特色。面对机遇与挑战,他们坚信只有团结一致,求实创新,才能为提高全校的理科教学质量起到更好的模范带头作用,才会迎来列宁学校更加灿烂的明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