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《我就是数学》有感
李雪玲
华应龙的课为什么总有点与众不同?他的课为什么学生听了不愿下课?一个数学老师的文章为什么如此生动、亲切、富有诗意?带着这份好奇,最近品读了《我就是数学》——华应龙的教育随笔。
读这本书我读到了他的一些特色,更走近了他,聆听了他,原来读书是他的生活习惯,他享受其中,他惜时如金,博览群书,常能引经据典,一语中的。读书不仅能触发他对生活的感悟,更使他能够自由而兴高采烈的徜徉在数学教学的研究之中。他的课堂教学总能产生一个强大的气场,这个气场就是亲和力,是他营造出的与孩子们平等的师生关系,他能在知识的传承中十分关注学生的心态,缩短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距离,除了浓浓的亲和力,他的课堂中倾注着更大的激情,就像他在书中说的那样:没有激情,就没有教育的震撼;没有激情,就没有教育的共鸣;没有激情,就没有创新;没有激情,就没有魅力可言。
他倡导:一节课,一碗米。也就是说,一节课一定要上的有价值。反思我们做教师的每天都要上课,但一节课的价值是大不相同的,因人而异。有的一节课交给了学生一点知识,有的一节课交给了学生一种方法,有的一节课是传授给学生一种思想,有的一节课是激发起学生求知的热情。一节课的价值的不同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对一节课的加工程度。加工时间越短,这节课的价值就越低,加工时间越长,这节课的价值也就越大。何为加工?如果我们没有迷茫过,如果我们没有思索过,如果我们没有比较过,如果我们没有质疑过,如果我们没有寂寞过,如果我们没有憔悴过,如果我们没有向往过,如果我们没有激动过,那么,我们就别说“加工”过,因为那只是“重复”。
对于现今我对数学课堂的思考,正如他所说的那样:“作为数学老师,你必须借助数学这个通道,引导学生去感悟世界的奥秘,而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本身,数学的好玩,学数学有趣,也就在这里。我没有停留在讲解数学知识上,而是展现了数学文化,展现了我对数学的理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