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动感地带
华池县列宁学校 杨志柽
教师的每堂课都应是一篇优秀的作品。这些作品都在反映一个主题——发展学生。
在反映这一主题时,成功地教师总是在致力创设一种学习的心境,营造出师生之间心心相印、情情融合的和谐氛围,课堂上他们或点染,或激发、或控制,或延伸……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让教书和育人浑然天成,让现实和未来链接于斗室之间,让学生活跃在积极学习、快乐学习的动感地带!
“好风凭借力,送我上青云”。要让我们的学生有一个美好和谐的课堂心境,使之在知识的天空飞得更高更远,我们力的支点在哪里呢?
一、让批评远离课堂
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管理,这个过程具有情绪性、连续性,整体性、时限性特征。教师是课堂的灵魂,要把精力的重点放在课堂学习进程和学习心境的导向和滋养上;要善于控制,既控制课堂发展的方向,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,禁忌当堂批评,即使是一些不恰当的警示方式,也会给学生的课堂心境造成压抑和思维中断,或情趣索然,因个体殃及整体,因小节误了主题,因冲动伤了学生的自尊,犹如一台好戏,让导演给搅得乱了场、散了心。
课堂的氛围和基调应该是洋溢着求知的激情、个性的张扬,探幽的情致和豁然开朗的喜悦,也有时会出现与主旋律不同的杂音,或有学生走神,或有学生出现小动作等,作为老师,在处理这种情况时,只有一个原则:用宽容走进心灵。
知心姐姐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。语文课,同学们都围绕在老师设计的问题阅读和思考,教室里静得很,好像只有思想在流动,可老师在巡视中发现有个坐在走道边的同学没有看书,而是怪怪地看着老师脚上的皮鞋发愣——“还不看书,心想哪去了!”随着老师的声音,这个学生惊慌里忙收回目光,其他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她,她的头埋得越来越低……这件事在人们不经意中过去了。后来,老师去这个学生家做家访,了解到她妈妈在年初遭遇车祸永远离开了她,爸爸又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外出打工,今天老师的到来使这个幼小的心灵颤动,感情潮水一下子冲开了久闭的心扉——“老师,对不起,您记得有次课堂上我老是注意你那双皮鞋吗?——我妈生前就爱穿你那种样式的皮鞋”。——老师心里犹如被针扎了一下,泪水蒙住了双眼,是怜爱?是愧疚?老师一把把这个孩子拥入怀里,“孩子,老师就是妈妈”,她知道,那天课堂上,自己一句不经意的批评给孩子的心灵涂上了什么!
二、用欣赏弥合落差
凡有人群,都存在差异。差异在教学中往往被我们当作区分优劣的标准,于是优者更优,差者更差。其实差异性也是一种教学资源。正确的做法正如马卡连柯所说,教师在自己的事业中,要高瞻远瞩,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,特别对后进生,适时适度地赞赏他们的闪光点,以激起他们的自信。其实,学生的发展并不取决于智能优势的差异,而是取决于心理优势的悬殊,自卑是走向成功的更大障碍,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搬掉这个绊脚石。
有这样一个学生,上课睡觉,下课打闹,回家下河钓鱼捉蟹,老师见他直摇头,家长骂他是死猪不怕开水烫。有一次,语文课上,老师让同学们用“隐蔽”一词造句,这名同学竟然一连说出“螃蟹隐蔽在石缝里”、“青蛙隐蔽在荷叶下”等五个类似的句子,老师听后马上予以表扬:“你不仅会钓鱼,也会钓出人的灵感啊”!这个同学乐了,老师的态度让他发现一个事实:我也行。从此,他上课也认真听讲和思考,学得很投入,语文成绩逐渐提高起来,操行表现得也象换了一个人。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:“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,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”。多给一些机会,让学生体验成功,老师不能吝惜。
三、让幽默打破难堪
课堂也有让老师窘迫尴尬的时候,诸如:讨论问题时学生固执已见;解题时,老师一时思维中断,无奈挂在黑板上;突然从谁桌肚里飞出一只小鸟……面对僵局,教师要冷静下来,让您的机智善变化被动为主动;变腐朽为神奇,适时幽默,缓和一下氛围,也能“绝处逢生”,达到出奇制胜的教育教学效果。
有一天,老师进入课堂,站在讲台前,发现黑板没人擦,这是误事的值日生忙从座位上跑到前面要擦黑板,老师灵机一动,马上拿起黑板擦笑着说:“我忘了,今天我值日”,擦完黑板,老师意犹未尽地说:“不知哪天我还有这个为大家服务的机会”,随之师生相视而嘻,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,既警示了值日生,又拉近了师生心理上的距离。
四、让爱心点燃希望
老禅师晚上来到后院练功,看到院墙角下有几块垒起的石头,他知道有弟子借此爬墙外出。约莫过了两个时辰,禅师听到墙外有脚步声,他明白外出弟子回来了。老禅师搬开石头,弯下身去,几个弟子踏着禅师的背下了墙头。当老禅师直起身子,弟子们个个吓得目瞪口呆,老禅师说:“时候不早了,快回去休息吧”。既未惩罚,也没有责备,师傅送去的是关爱,弟子受到的是震撼心灵的教育。
同样做人梯,禅师托起的是佛家清规戒律,而教师托起的是中国明天的太阳,用心良苦,境界有高低,教师的崇高就在于它不分贤愚,无论贵贱,把爱的阳光撒向学生的心灵深处,那凝聚着爱的一言一行,无不是化雨的春风滋养着、抚摸着颗颗童心。
课堂上,“能回答的请举手”。老师的话音刚落,教室里很多手高高举起,展示自己的气氛非常热烈。几个星期过后,老师发现,班里有个学生只要老师发问,他就举手,可每一次提问他总是脸羞的涨红,回答不上来。老师对小“南郭先生”并未发火,而是细问其因。学生怯怯地告诉老师,他这样并不是故意捣乱,而是她看着大家都举起手来,怕别的同学瞧不起他,也混水摸鱼,举起手来,老师既肯定了他不甘落后的心态,又指出方法不当。为了帮助这个同学,老师与他订了只有他二人知道的君子协定:一旦老师提问,手还是照举,不会时举左手,能回答时举右手……从此,老师一但看到他举起右手,就尽量给他发言的机会。回答正确的,表扬鼓励,回到不准,肯定其可取之处。在老师的诚信感召和悉心关怀下,这个学生终于端正了做人态度,提高了学习信心,自信地举起了右手……
课堂教学这篇作品,教师是线索,拉动情节发展,学生是主人公,他们是服务的主体,发展的主体,他们在课堂上的心境,是背景、是环境,决定着影响着主人公的命运。教师在课堂只有敞开着人的情怀,融入亲和力,凝聚力、号召力、生长力,用关爱去滋润、调适、呵护学生的心境,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天有多高、地有多广的才艺发展平台。有人说,教育的根本,就是心理教育的,这话不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