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----华池县列宁学校教师尉风林事迹
尉风林,现年 52岁,华池县南梁镇人,小学高级教师,现在华池县列宁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。他1981年3月参加工作,到现在34年了,34年间他一直在南梁工作,守得住清贫,耐得了寂寞,生活低要求,工作高标准,堪称南梁这片红色热土上的教育追梦人。
在清贫中坚守
1981年高中毕业,他成了一名民办教师。民办教师的工资是微薄的,民办教师的负担是沉重的。但他心中有梦,耐得住寂寞。守得住清贫,一路扛了过来。
时间到了1989年的秋季,他已经是一个有9年教龄的老师了。这年秋季,他被调到甘肃省华池县南梁乡边远山区村学 -----王岭子学校。这个学校在南梁与紫坊畔接壤的山岭上,是南梁海拔最高的地方。从他家到学校,单趟就有20公里路,在川道里和沟里还能凑合骑自行车,上山就不行,必须推着,有时还得扛着。学校破烂不堪,一个土窑洞就是教室,一个不足2平方米的黑板,8张木桌凳和16名学生就是我的学校。没有教师宿舍,只能在半山坡借一家老百姓的窑洞,即做办公室又做灶房。就这样,在一个土窑洞教三个年级16名学生。冬天,寒风刺骨,孩子的脚都被冻伤了,影响上课,为了给他们治疗冻伤。我听人说:用霜冻过的茄子秆和辣椒秆熬水洗可管用,那时,因为气候原因,大多数人家不种辣椒。他到处寻找,最终,两种全找到了,他熬了几锅给他们洗,洗了3、4次果然有效。
最让人不能忘记的是这样一件事:一个星期日下午,他带着刚满6岁儿子骑车赶往学校,半路上突遇一场暴雨,淋湿了挂在自行车把手两边供一周吃的食物,也耽误了行程。大雨过后,他继续赶路,夜幕降临,道路泥泞难行,在距学?;褂?span lang="EN-US">5公里时已看不清路面,他只好推车摸着路往前赶。他知道,这段羊肠小道要经过一千米的沼泽地,他赶路心切,一不小心双脚陷在沼泽里,忙乱中脚从淹没小腿的泥中拔出,两只鞋却不见了,无奈中只得放好车子,安顿好孩子,挽起袖子在冰冷的淤泥中寻找鞋子,摸了好长时间才找到两只装满淤泥的鞋??墒敲环ù┝耍缓霉庾沤派钜唤徘骋唤磐瞥低白?,走着走着前后护泥瓦因沾满淤泥推不动了,想找个树枝挖掉淤泥,因看不清也无法找到,万般无奈只有“车骑人“了。就这样5公里的路走了3个小时,到了宿舍,忙忙看炕、点灯做饭。
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!虽然没有人能左右他的命运,但是,看着这一群无知的孩子,他把照顾卧床的父亲,留给妻子和体弱多病的母亲,在这里坚守了两个年头,在这两年里,多少次三四里路上砍柴、背柴、担水,不知流了多少汗,出了多少水,也不知吃过多少顿农家饭,多少次孩子送来鸡蛋和胡麻油。为了这些孩子能够学到更多知识,我多次召开家长会,动员家长建新学校,盖起三间平房,建起30平方米的操场。安装了5个跷跷板,买了10副跳绳,指导学生自做毽子,动员了5名学龄儿童入学。
他父亲
在事业中担当
阳光总在风雨后,同年11月他参加了民办教师转录考试,在全县14名录取名额中,他被录取为公办教师。在王岭子工作两年后,他下了山,先后又在南梁乡高台、油房沟、王大沟门学校工作并担任小学校长。每调离一个地方,看到家长的依依不舍,看到学生们的泪流满面,他觉得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,他得继续努力!
不论到哪个学校,他始终和村民走在一起,想法也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。在高台,致富带头人刘生枝义务用铲车给高台小学扩建操场1千多平方米,群众集资9800多元购买40套钢木桌凳,打水井一口,新建花园2个。在王大沟门,他多次主动和南梁石油作业区领导协调,解决了师生饮水困难,打水井一口,捐赠电视机和接收机两套,图书500册,并给师生每年供煤8吨,共计4年解决燃煤30多吨。捐资人民币2000元。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,受到了政府、学区和百姓好评。
在育人中作为
2009年9月,早已过了不惑之年的他,被借调到华池县列宁学校,他有了一个全新的舞台。在这里他遇到了有新教育思想的领导,遇到了有青春朝气的同事,遇到了有阳光心灵的学生。他的教育梦有了全新的放飞的舞台。在列宁学校,他先后带一年级数学、语文。几年间,他把自己当成一个有些年龄的“新兵蛋子”,探索高效课堂,研究红色教育,虽则不敢说做得有声有色,但在心里,他始终是无怨无悔!在每期、每年的统考中及格率100%,优秀率95%,人均94分以上。
人生因为事业才显示出生命的价值。他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,但分分秒秒地珍惜宝贵的时间,真真切切地爱着所有的学生,踏踏实实地做着该做的工作,这,就是尉凤林这位红色热土上的追梦人无怨无悔、有声有色的教育人。